新中国60年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回眸 |
新中国60年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回眸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,劳动保障法制建设也是一路风雨,但在这条法制建设的道路上,每一个路标却是清晰而明了的,它们记载着各个阶段劳动保障法的建设、变革和成就。 劳动保险条例 新中国成立后,为保障职工权益,毛泽东主席首先提出在全国实行劳动保险,为落实这一职工福利政策,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,政务院于 《劳动保险条例》是新中国第一部劳动保障方面的行政法规,它给全国职工带来了福音,并且影响深远。《劳动保险条例》已颁布50多年了,但它至今仍在实施,足见它持续的生命力。 固定工 固定工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主要用工形式,那个年代的人们以成为一名固定工为荣,他们教育子女认真学习,争取成为一名固定工,因为固定工带给人们的是一份保障,一份安心,人们对固定工至今印象深刻。 固定工的形成得益于当时的经济建设需要稳定的劳动关系,在国务院1956年开始进行工资改革(《关于工资改革的规定》)和1958年确立退休制度后(《关于工人、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》),职工工资和职位的稳定性显现出来,人们形象地称之为“铁饭碗”。固定工是有历史功绩的,这种用工制度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作用。 劳动合同制改革1983年,在试点的基础上,劳动人事部出台了《关于积极试行劳动合同制的通知》,我国用工制度改革正式开始。劳动合同虽然是个新事物,但由于其灵活的机制激发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创造力、积极性,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。 劳动合同制改革的高潮出现在1992年,劳动部发出了《关于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有关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》,这个文件对劳动合同制进行了一次全面性梳理,规范了劳动关系。 与劳动合同改革配套的,是工资改革和社会保险改革。国务院1985年《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》揭开了新时期工资改革序幕,其核心思想就是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,职工工资与劳动贡献挂钩。同时为了保障职工基本生活,1993年设立了最低工资制度。工资改革后,劳动者的积极性明显被调动起来。而1986年创设的失业保险(《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》)和1991年改革的养老保险(《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》),是社会保险改革的关键步伐。 固定工制度在劳动合同制确立后最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,劳动合同制挑起了规范劳动关系的重任。 劳动法 劳动保障牵涉到劳动者的就业、工作、工资、休假、养老、医疗、生育、失业、工伤等等,因此有一部基本法律来规范是全国人民的愿望。 《劳动法》在1983就形成了草案,但由于系列改革才刚刚开始,制定《劳动法》的条件还不成熟,所以起草工作就搁置了。1993年,由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确立,以及劳动制度改革成果显现,起草《劳动法》又提上了日程。劳动保障的历史时刻定格在 《劳动法》全面规范了劳动保障的各个方面,在《劳动法》的统领下,国家相继在各个方面制定了如《工伤保险条例》、《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》等法规、规章,一个现代化的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在以《劳动法》为核心大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,并逐步完善了。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《劳动法》的意义有个比较准确的定位,“《劳动法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专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本法律,是劳动保障法制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。”里程碑这个提法恰到好处,一是对前一个里程成绩的肯定;二是《劳动法》构成了下一个里程劳动保障法律体系的基础。不过,它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开启了一个时代,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保障法的新时代。 劳动合同法 随着改革的推进,《劳动法》本身需要进一步地完善,而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,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成为劳动保障法的主要任务。 劳动合同是规范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,因此制定《劳动合同法》提上了日程。2006年3月20日,《劳动合同法草案》公布并向社会征求意见,社会对劳动合同立法反响空前热烈,截至 随着劳动保障制度的完善,工资增长与社会保障加强也相当明显。2008年,我国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9229元,年均增长达到了13.7%。社会保障方面,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,社会救助、社会福利、住房保障等为辅的框架。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了,2008年末,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.19亿人,而农民保障的成绩更为喜人,“农保”推出后,有8.15亿农民参加,他们也能领上养老金。 如果说《劳动法》开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保障法的新时代,那么《劳动合同法》则开启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劳动保障法的新时代。 和谐劳动关系的新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,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,这就说明追求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不会改变,因此全面的劳动保障法创新升级、与时俱进的趋势不会改变。 呼声极高的《社会保险法草案》也于 60年以来,劳动保障法从无到有,从微弱到强大,从单一到全覆盖,这充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的进程,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,在保障民生、促进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。 |